近日,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結該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判決原經營者趙某向雇傭員工潘某支付工傷保險待遇68000余元。
案件詳情
趙某于2013年注冊成立了甲便利店,登記為個體工商戶。潘某從2013年6月入職該便利店從事營業員工作,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甲便利店也未為潘某參加工傷保險。2015年6月,潘某在回家吃飯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并受傷,經交警部門認定潘某無責任。2015年10月8日,潘某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確認與甲便利店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次日,趙某將甲便利店注銷,三日后黃某登記設立新的個體工商戶,其登記字號、注冊地址與原便利店一致。黃某代表新設立的便利店參加勞動仲裁,辯稱便利店的經營者已變更,其權利義務由自己承擔。經多次行政訴訟后,潘某的本次受傷被認定為工傷,并被鑒定為十級傷殘。潘某于2020年12月再次申請勞動仲裁,要求趙某、黃某經營的便利店連帶支付工傷保險待遇15萬余元。因仲裁委不予受理,潘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
一審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趙某作為甲便利店的經營者,在其員工潘某申請仲裁次日注銷工商登記,3日后黃某注冊成立新的便利店,登記字號、注冊地址與原便利店一致,經營范圍與之前高度重合,且趙某仍有多個便利店分店在繼續經營。遂認定趙某系新設立的便利店的實際經營者具有高度可能性,故判決趙某、黃某經營的便利店共同支付潘某工傷保險待遇68000余元。
一審宣判后,趙某不服,向重慶二中法院提起上訴,認為自己并非用人單位,不應承擔工傷保險待遇支付責任。
重慶二中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趙某注冊成立的甲便利店系個體工商戶,具備用工主體資格。潘某作為甲便利店招錄的勞動者,在便利店未提供晚餐的情況下,在用餐時間回家吃飯,屬行使其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其在回家途中受到的交通事故傷害應當被認定為系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傷害。潘某本次受傷已被認定為工傷,應當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甲便利店未依法為潘某參加工傷保險,應對潘某的工傷保險待遇承擔支付責任。趙某在潘某申請工傷認定期間注銷了甲便利店,但上述工傷保險待遇支付責任不因用人單位注銷而免除,趙某應當對甲便利店注銷前的債務承擔支付責任。遂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
為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系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若因用人單位未履行該義務導致勞動者無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時,用人單位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甲便利店未依法為潘某參加工傷保險,應當對潘某的工傷保險待遇承擔支付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十九條規定:個體工商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雖然趙某在工傷認定期間將便利店注銷,但并不能因此免除前述支付責任。趙某應對甲便利店注銷前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法官提醒,用人單位應依法為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自作“聰明”妄圖逃避責任只能是徒勞!
本文地址:http://www.wnpump.cn/pingxi/10579.html
上一篇:農民工工作時間發病到工地宿舍猝死,是否屬于工傷?
下一篇:女生提供性服務時,意外懷孕了,算工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