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賠償
職場白領發生工傷后如何維權
不慎受了工傷,如何申請認定?如果單位不認賬,怎么辦?工傷問題是勞動者維權最頭痛的內容之一。就相關熱點,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華南師大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周賢日副教授。
白領也有工傷權益,發生工傷及時認定,發生工傷不可私了
典型個案:在天河北某高檔寫字樓公司工作的劉小姐最近遇到了煩心事:她上班時間在辦公室更換天花板內已壞的燈泡時,不慎從椅子上跌下來,造成脊柱壓縮性骨折,在病床上躺了三個月。劉小姐認為是工傷,向單位索陪,單位說劉小姐是文員,不應去更換燈泡,白領公司不存在像工廠里的那種工傷。而且摔倒是她自己不小心造成,單位沒有責任。
權益指導:劉小姐單位的解析是不妥當的。首先,工傷事故并不僅發生在有機器的大工廠,各種工作場所都可能存在工傷問題,“白領公司不存在工傷”的說法是不對的。其次,認定工傷,主要是看是否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造成。從劉小姐敘述的情況看,她的情況符合工傷構成的條件。當然,具體情況還需要工傷認定部門最終確定,單位的說法是在推卸責任。
其實,哪種情況屬于工傷,我國勞動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除了一些明確與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相聯系的工傷,以下一些常見情形,也屬于工傷: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患職業病的;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等等。
發生工傷及時認定
典型個案:市民郭先生反映,他于2010年1月初工作時不幸受傷,由于在醫院治療,直到現在也沒有向相關部門申請認定工傷,應該怎么辦?
權益指導:及時認定工傷很重要。工傷認定的時效有兩個規定:一是,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被鑒定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應當在30天內向社保部門申請工傷認定。二是,若用人單位未在規定時效內申請認定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親屬可以直接向社保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為1年。
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是單位為了逃避責任,不為勞動者申請認定工傷,而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爭議的過程中,又不知道自己也可以申請認定工傷,結果造成錯過認定時限。這點需特別提醒工傷職工注意及時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發生工傷不可私了
典型個案:受傷職工謝先生來電咨詢,自己受工傷,單位對他說,可以給5萬元私了,謝先生認為賠得太少不同意,準備向政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對如何進行相關程序不了解。
權益指導:先說認定程序。發生工傷事故之后,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首先準備好工傷認定的相關材料,包括傷亡人員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等等。還得提醒勞動者,工傷認定需要一定的證據,雖然用人單位負有主要的舉證責任,但為了切實保障權益,勞動者還是要注意收集保存相關證據,以利維權。
“私了”的問題
對工傷職工的權益,我國勞動法律法規實行嚴格的保護,對于各類工傷的待遇等,有明確的規定,什么樣的工傷如何賠償都說得比較清楚。而且,法定的賠償比較注重對工傷職工今后的長期保障。私了往往是用人單位為逃避工傷職工今后的長期責任,希望出一筆錢就“一了百了”,而由于工傷問題的復雜性,有些職工拿到錢后發現賠償低于國家規定,或不足以保障今后的相關費用,又再去追討,產生很多新的糾紛。
因此,私了對雙方、特別是對勞動者來說,是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衡量賠償額度和費用成本后的一種無奈選擇。原則上發生工傷應及時申請工傷認定,依法依規保障雙方的正當權益。對用人單位而言,除了加強防范,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化解、分散工傷事故的風險。-----------羊城晚報